自古以來,荷蘭就是一個農業強國。
在一戰時期荷蘭已經開始每年出口2500萬公斤的花卉產品。到了1930年代,雖然面臨著嚴重的經濟蕭條,花卉出口仍然增加到了5000萬公斤。
20世紀初,荷蘭的農民在有限的土地上自發的開始逐漸開始大量使用溫室技術。也就是說荷蘭人,在一百多年前就開始逐漸使用溫室技術,從簡單變得逐漸復雜,從使用低矮的玻璃棚到開始使用更接近現代意義的真正溫室。
到了2015年,荷蘭的花卉交易已占到了全世界花卉交易近60%,其中,郁金香等球莖類花卉的交易占到了全世界交易的85%。荷蘭還是全世界最大的西紅柿、洋蔥、種子產品出口國。
南荷蘭省是荷蘭溫室聚集區,當地的玻璃溫室技術發達。
荷蘭果蔬中心成立于2014年,是一個代表著整個荷蘭果蔬產業的機構。荷蘭擁有超過1萬公頃的智能化玻璃溫室,其中約60%用于花卉生產,剩下的40%則主要用于果蔬類作物生產,以番茄、甜椒和黃瓜為主。荷蘭的番茄年產量可達8.5億公斤,甜椒為3.6億公斤(一半是紅色甜椒)。
在漢斯的甜椒廠,所有玻璃溫室均采用無土栽培技術。漢斯說,大多數荷蘭園藝企業都是這么做的。無土栽培技術的優點是生長快、產量高、質量好,避免土壤細菌和害蟲對作物的侵染,且節省勞動力。
懸掛式巖棉栽培目前在荷蘭十分流行,把巖棉栽培槽懸掛在溫室的骨架上,再把甜椒種在巖棉塊上,用插管間歇輸送營養液。
營養液作為無土栽培的核心,其配制和管理大有學問。營養液每天的用量、時間均由專業的管理系統實時監控。
荷蘭玻璃溫室幾乎不使用農藥,而是利用捕食性昆蟲和真菌等蟲害的天敵進行防治。另外,蜜蜂也已廣泛用于溫室給作物授粉。
標準的荷蘭玻璃溫室,包括可調節高度的采暖管道、吊蔓、物流運輸車以及升降車。
在溫室的主干道上,配置了基于鏈條傳動的物流運輸車,這些物流運輸車形成一個閉合鏈條,不斷地將甜椒運出溫室外。而溫室外就是包裝車間,采摘后的甜椒可以直接進入稱重和包裝環節。
漢斯介紹說,甜椒在傳送過程中可以自動稱重,并根據稱重結果自動分類,等待被包裝。值得一提的是,漢斯的甜椒廠從肥料運輸到營養液配制及供應基本都是機械操作,無需人工。
荷蘭缺乏自然光照,因此人工補光對發展園藝產業非常重要。在瓦格寧根大學研究中心的一個玻璃溫室實驗室內,研究員試圖通過飛利浦照明技術培植“溫室香菜”。
該中心的小組負責人Eric Poot說,一方面,LED照明散發的熱量可以代替溫室供暖;另一方面,LED燈紅藍光譜的波長調節范圍更大,可以針對不同種類植物調節成合適的光譜波長,這樣植物就能根據設定的光源進行生長。
為提高能源使用率,溫室采用了熱電聯產技術。Eric說,使用玻璃溫室大約可以節能50%。不過他也表示,發展溫室園藝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,從開始實驗到實際投入生產的整個過程短則幾個月,多則需要數年。